您现在的位置:天利高考网 > 高考资讯 > 最新资讯

高中二年级历史必学3要点大大全(第1单元)

来源:www.gwweb3.com 2025-07-26

最新资讯

 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

 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

  1、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是什么原因及评价

  1、缘由:

  (1)春秋战国时期,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。社会地位较低的士,遭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。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需要,提源于己的倡导。

  (2)政治和经济大变动,致使教育和学术范围也发生变化。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、进步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。这类学者和思想流派,被叫做诸子百家。

  (3)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、批驳,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;同时,各家彼此吸收、融合,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。

  2、评价:

 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思想解放运动,是中国学术文化、思想道德进步史上的要紧阶段,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进步的基础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。

  2、孔子和早期儒学

  1、孔子生平: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,春秋晚期鲁国人,是著名的思想家、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,儒家学派的开创者,后人尊称至圣。

  2、早期儒学:

  (1)孔子创立儒家学派。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。他觉得仁就是爱人,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惜,融洽相处;要做到待人宽容,已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,爱护民力,取信于民,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。孔子首创私人讲学,倡导有教无类,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。

  (2)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要紧代表人物。孟子进步了孔子仁的思想,倡导实行仁政,进一步提出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的民本思想。在伦理观上,孟子倡导性本善。

  荀子也倡导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,以德服人,并提出君者舟也,庶人者水也。水则载舟,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。

  (3)孟子、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,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,使儒学体系愈加完整,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.

  3、道家和法家

  1、道家:

  (1)老子,道家学派的开创者。老子觉得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。他强调所有要适应自然,倡导清静无为、满足寡欲。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,在于大家的行为违背了自然,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倡导。

  (2)庄子,继承和进步了老子的学说。

  2、法家:

 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。倡导君主要以法治国,借助权术驾驭大臣,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,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。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升到极点,迎合了打造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势头。

  第2课 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

  1、从无为到有为

  1、缘由:秦末战火频繁,社会经济破坏紧急。

  2、目的: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,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,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。

  3、手段:减轻田租、赦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、让很多士兵回家,授与田宅,并免除肯定的赋税和徭役等。

  4、结果: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,汉朝的经济实力渐渐恢复和增强,人民生活安定,社会兴盛,国力日盛。

  5、汉初面临的社会问题:

  内:诸侯国的权势日益膨胀,土地兼并紧急,割据局面正在形成。

  外:匈奴为患,边关危机,威胁着西汉的稳定。

  6、为了加大中央集权,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进步需要,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年代的需要。

  2、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

  1、董仲舒其人:

  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。他把诸子百家里道家、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,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。汉武帝在位期间,董仲舒曾三次参加对策,阐发他的儒学思想。

  2、董仲舒的思想倡导:

  (1)为适应汉武帝加大中央集权的需要,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的倡导。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。

  (2)为了加大君权,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。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。

  (3)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五种待人处事的道德标准,后人总结为三纲五常。

  3、儒学成为正统

  1、儒学兴起是什么原因:

  汉武帝起用不少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。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、任官授爵的规范。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,儒学得以大兴。

  2、儒学教育情况:

  (1)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。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,称为博士。自此,教育为儒家所垄断。

  (2)兴办太学,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,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。太学的兴办,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,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;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儒学的地位。

  (3)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,初步打造了地方教育系统。儒学于各郡县得到推广,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。

  3、结果: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,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。

  第3课 宋明理学

  1、三教合一

  1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进步:

  魏晋南北朝时期,佛教、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。儒学吸收佛教、道教的精神,有了新的进步。

  2、隋朝:

 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倡导,又称三教合一,倡导以儒学为主和并吸收佛教、道教的理论。

  3、唐朝:

 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,即尊道、礼佛、崇儒。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,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。

  2、程朱理学:

  1、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缘由:

  (1)统治者支持:长期的混乱,不利于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,宋代统治者主张尊儒读经。

  (2)儒家学者的努力:展开了复兴儒学、抨击佛道的活动;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讲解儒家义理,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。

  (3)代表人物:北宋时期的程颢、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,收获最为突出,所以理学也称为程朱理学。

  2、程朱理学的内涵:

  (1)程颢、程颐的思想倡导:

 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。万物只有一个天理,倡导先有理而后有物。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。

  (2)朱熹的思想倡导:

 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。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,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。强调存天理,灭人欲。

  3、程朱理学的影响: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,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。朱熹编着的《四书章句集注》,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。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、朝鲜乃至欧洲;在日本和朝鲜,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。

  3、陆王心学

  1、陆九渊的思想倡导:

  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,提出心就是理的倡导;强调宇宙便是吾心,吾心即是真理,觉得天地万物都在心中。

  2、王阳明心学出现的背景:

  (1)明中期将来,阶级矛盾日益尖锐,社会动荡不安,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。

  (2)王阳明继承和进步了陆九渊的学说,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。

  3、王阳明的思想倡导:

  (1)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,即心是佛思想,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。

  (2)在认识论上,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。

  4、评价:

  明朝中期将来,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。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进步,对中国社会政治、文化教育与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。但,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可以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。

 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

  1、李贽的离经叛道

  1、李贽离经叛道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:

  (1)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。

  (2)江南一带工商业者成为社会上不可忽略的力量。

  (3)社会吏治腐败,奸佞当道。

  (4)李贽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,不愿与他们同流,形成了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。

  2、李贽的思想倡导: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,儒家经典更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。他觉得是非标准根据年代变化而变化,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。他批判道学家存天理,灭人欲的不真实说教,强调人正当的私欲。

  2、明清时期的三大进步思想家

  1、黄宗羲的思想倡导:

  (1)对君主专制规范进行猛烈抨击,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。

  (2)提出天下为主,君为客的民主思想。。

  (3)影响:黄宗羲的政治倡导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规范,有极其要紧的意义,对将来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进用途。

  2、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:

  (1)倡导走出家门,到实践中求真知,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。

  (2)着述《天下郡国利病书》。这部书记述了山川形势、物产风俗、民生利弊,有非常高的实用价值。

  (3)影响: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,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。

  3、王夫之的唯物思想

  (1)思想来源:他继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,并加以进步。

  (2)思想倡导:王夫之觉得世界是物质的,所有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;在认识论方面,他觉得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,所有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。他还觉得静止是相对的,运动是绝对的,具备朴素的辩证法思想。

  (3)影响:王夫之的唯物思想,启示了近代大家的思维办法,具备划年代的意义。

  4、进步思想家思想的积极意义:

  黄宗羲、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,促进国内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,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。

热点专题

  • 高考考试物理冲刺,分值最多电场题目超详细解析
  • 2025年云南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录取有关工作公告 7月29日起录取
  • 2025年江西景德镇高考考试录取结果查看入口开通

[]2024年广东肇庆高考考

[]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